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东北的另一个“寒冬” | 谷雨影像

苗奥 谷雨计划 2018-07-31


▲   内蒙古满洲里,一名行人走在街头,街边店铺排出的气流遇到室外寒冷空气形成了一大片白雾。作为中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城市,满洲里处于中蒙俄三国交界之地,旅游业十分发达,但因处于高纬度地区,冬季严寒。


编者按

2016年新年伊始,世纪寒潮席卷全国。由于地理原因,东北地区更是首当其冲,频繁出现零下40度的低温天气。“太阳只是冰箱里的一盏灯,看的见光,但感受不到温度”。强烈的冰冻感让东北地区的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但让人感到更加凌冽的是东北的另一个“寒冬”。近年来,东北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回顾2015年GDP前三季度,东北三省增速排名依然靠后。



冰冻之地


作者:苗奥



01 19  内蒙古满洲里,一头奶牛悠闲的走在马路上。周边的居民对这种景象司空见惯,他们说只有像我一样的外地人才会对马路上的奶牛感到好奇。



02 19  内蒙古满洲里,冬日清晨的街道。



03 19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由于接壤俄罗斯,在很多建筑上都能看到类似套娃,城堡等俄国文化元素。



04 19   吉林延吉,穿着貂皮大衣的女士走在街头。貂皮大衣是很多人对东北的刻板印象之一,近乎于标志性的存在。由于冬天气温寒冷,貂皮大衣良好的保暖性,穿起来也没有羽绒服臃肿,所以成为很多东北人冬季的日常着装。近年来由于皮草行业一些不正规的生产方式,貂皮大衣也备受争议。



05 19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一名妇女穿过马路,一束阳光刚好照在她的身上。中俄朝三国交界,朝鲜族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近一半,所以街边很多广告牌都印着中韩两种语言。



06 19   辽宁阜新,行人走在已经已经冰封的河堤上。在他的身后是巨大的商业住宅。

 


07 19   吉林延吉,一对父子骑车经过挂满了中韩两种语言商业招牌的大厦。



08 19   黑龙江哈尔滨,在松花江面上骑车的人。



09 19   辽宁丹东,一名身着朝鲜特色服装的服务员在饭馆门前。



10 19  内蒙古满洲里,零下30度气温下等车的人。在这种气温下,通常人们很少在室外活动,也导致满洲里旅游业的“冷暖分明”,夏天街上的市民和各国游客络绎不绝,宾馆旅店更是一房难求,而到了冬季,这里却相对有些冷清。



11 19   内蒙古满洲里,零下40度气温的夜晚,城市略显空荡。



12 19   冬季,来自各地的游客来到哈尔滨游玩,他们在商店内选购具有俄罗斯特质的纪念品。



13 19   吉林通化钢铁厂,工人正在劳作中。



14 19  吉林延吉,冬日午后,一群朝鲜族人民自发的聚集在公园里跳舞并且唱卡啦OK。



15 19   吉林延吉,一对青年在已经封冻的河面上拍照留念。身着厚重羽绒服的人们与广告牌上穿夏装的模特形成有趣的对比。



16 19   黑龙江哈尔滨,夜晚归家的行人。



17 19   辽宁阜新,矿区周边的小饭馆。



18 19  吉林延吉,一位行人推车回望城市夜晚的霓虹。



19 19   吉林延吉,一位女士穿过已经冰冻的河面,从城市一端走向另一端。

 


冰冻之地

文/苗奥


2016年新年伊始,世纪寒潮席卷全国。由于地理原因,东北地区更是首当其冲,频繁出现零下40度的低温天气。“太阳只是冰箱里的一盏灯,看的见光,但感受不到温度”。强烈的冰冻感让东北地区的人们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但让人感到更加凌冽的是东北的另一个“寒冬”。


近年来,东北经济增速持续下降。回顾2015年GDP前三季度,东北三省增速排名依然靠后。其中辽宁以2.7%的增速垫底,黑龙江前三季度GDP增速为5.5%,排名倒数第三;吉林前三季度GDP增速为6.3%,排名倒数第四。


东北坐拥中国最大的平原,是资源丰富、文化繁荣、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区域,包括黑吉辽三省与内蒙东部地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钢铁、能源、重型机械、汽车、造船等重大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而近些年由于产业结构,人才外流,资源产业周期性的起落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给东北经济带来不小的冲击,GDP增长放缓,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从鸭绿江到松花江,长白山天池至呼伦湖。我经过很多地方,选取了一些在这里人们生活的片段。


在从满洲里回家的火车上,我遇到了一位大哥,50多岁,一身东北男人在冬季的惯常着装——黑色羽绒服,黑色裤子,黑色棉皮鞋。他可能看出来我不太愿意交谈,所以在做了两次与我沟通而得到我简单几句心不在焉的回答的尝试后,他转头望向窗外的白色雪原。


我心情不佳,是因为前些日子在满洲里拍照时,相机的对焦系统被零下40度的气温冻得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拍摄很不顺利。身为北方人的我,从来不认为冬季严寒是一件恼人的事,但今年的寒潮确实对工作产生了影响,是我没有料想到的。


午餐时间,这位大哥从行李里面掏出了豆干,大酱,香肠,白酒等食品邀我一起吃,我推脱几下,最后还是没能抵挡住他的热情,厚颜享用起他的食物。


喝了几口高度白酒,话匣子打开了。他让我叫他老徐,说自己刚从俄罗斯那边回来,回丹东老家过年的。因为之前我曾到过丹东,所以可聊的话题就又多了起来。老徐告诉我,他在俄罗斯赤塔州(现为后贝加尔边疆区)一个中国老板经营的木头加工厂里打工,是“二锯”(配合“大锯”将原木进行粗加工,重体力劳动),已经13个月零10天没有回家了。说完便掏出一部我分不清品牌的手机让我看日历,2014年12月06日——他离开家的日子。沉默,只能听到火车前进的声音。


我喝了口酒,回想从2014年末到今年年初,两个冬季,从鸭绿江至松花江,长白山到呼伦湖,我一直行走于中国东北地区拍摄这里的城市乡村。


最先去哈尔滨,一座有着东方巴黎美誉的城市。刚下飞机就感受到一股充满敌意的寒冷,寒风从四面八方挤压着初来乍到的我,身上原本蓬松的羽绒服被冷空气压缩得干瘪。我赶紧打车逃离。去宾馆的路上,一座座巴洛克式、哥特式、拜占庭式、折衷主义、法国先锋派等各种风格的建筑透过车窗映入眼帘。比起上海外滩沿黄浦江集中修建的规整的万国建筑群,这里的建筑风格更为多样,分散在城市多处。


进了宾馆,暖和的不得了,冬天的屋子里和外面是两幅天地。


晚上做功课,规划未来几天的拍摄行程,查阅资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以中央大街为代表的哈尔滨被称为建筑艺术博物馆。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是第一条亚欧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20世纪初,由沙俄主持修建的中东铁路打开了清王朝北方的门户,这条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铁路带有侵略和殖民性质,大批欧洲贵族,商人,士兵和普通百姓沿着这条铁路进入哈尔滨,这也带来了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宗教。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数量达到了顶峰。宗教种类有十余种,佛教、道教、东正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天理教等,都占有一席之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哈尔滨这座城市保持着“诸神共处,和睦共存”的状态。


这里的人们很幽默,去仓买(超市)买啤酒,老板一定会问你是要常温的还是要冰箱里的,很多外地人这时都会中招,“冬天哪有喝凉啤酒的,买常温的”。结果发现常温的比冰箱里的凉多了。这时老板就会露出爽朗的笑声乐着和你说,在哈尔滨,冰箱里才暖和。我想这就是北方人的性格吧,由于天气寒冷,人们在室外大多都裹得严实,面无表情的匆忙赶路,但一进了屋,脱了大衣,便会散发出那一股真诚的热情让你打心眼儿里暖和。


这时老徐把我俩的一次性纸杯里蓄满了酒,换个话题又聊了起来。我问老徐怎么去那么远的地方打工,而不在家附近找个工作。他说,前些年在沈阳的建筑工地干活,每个月能赚四五千块钱,也挺好的,但是后来儿子上大学,母亲生病,一下子压力就大了起来,钱也不够用了,后来经人介绍,才去俄罗斯打工卖力气。在那边是计件工资,也就是伐越多的木头,赚的越多。他干活很卖力气,一个月只休息两天,很多年轻人干得都没有他干得多,一个月能赚一万多块,每个月末,公司直接将这笔钱打到国内他放在老婆手里的银行卡上。然后老徐爱人通过微信告诉他已经收到钱了,这时他就会非常满足和安心。


老徐说,在外打工不图别的,只图两样:第一当然是要赚的多,第是二吃的好。在俄罗斯那边和工友们吃的都是大锅饭,肉少,吃的一般。这两年由于卢布大幅贬值,大概14元人民币就能在俄罗斯买到一公斤排骨。所以有时他会和工友们一起凑钱去附近的村子里买些排骨,自己回去做着吃。但是这样有些冒险,买菜路上有时会遇到俄罗斯的警察,因为语言不通,护照由公司集中保管,所以很可能会被带到当地的公安局问话。即便是这样,老徐担心的仍然是不能耽误干活。


老徐问我在满洲里看到一列列载着木材的火车没有,他说很有可能你看到的木材就是他加工的。我想到在国门公园看到来自俄罗斯的木材被运往满洲里加工,这座城市因边境贸易而兴起。老徐接着说,可能过完年再去俄罗斯就该更加往里面走了,去西伯利亚地区,因为俄罗斯靠近中国的赤塔和伊尔库两个地区已经很少有木头可采了。后来我查到国外一些评估资料显示,木材贸易正在毁灭西伯利亚针叶林带,以目前的森林采伐率,未来30年内,针叶林带的大部分地区将要消失。


除了木材,满洲里其他的边境贸易也十分繁荣,在中苏街上,来自俄罗斯和蒙古国的游客经常大包小裹得购买货物,服装、电器这两类是他们最喜欢的中国商品。酒店和餐馆的服务生也大多会用这两国语言接待外国朋友。在一家酒店的大堂里,我和一个会说汉语的俄罗斯青年伊万简单交流过几句,他是留学生,来满洲里已经快一年了,他说这里非常繁华,比起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家乡,他更愿意在这里生活。


老徐提起他年轻的时候曾在丹东和吉林两地请过人参,他特意强调是请人参而不是挖。可能在他看来请人参是一件神圣的事情。随着话题的继续,我想到这一年我去的另外两个地方,延吉与丹东。这两座城市给我留下了很统一的印象,都在边境线上,遥望对面的朝鲜。


延吉朝鲜族人口比例非常大,走在路上看到的都是中韩双语的广告牌,青年人受韩国文化影响也多,一些爱打扮的小姑娘也学着韩剧里的穿衣方式,在冬天只穿一件单裤,露出脚踝部分,非常时髦。而很多朝鲜族中老年人也保持他们的民族传统,他们每天下午都会在公园里伴随着民族音乐跳朝鲜族舞蹈,有时兴致来了,还会喝上几口啤酒,接着再跳,场面十分热闹。


区别于延的流行的韩国文化,在丹东看到更多的是朝鲜元素的痕迹,毕竟这里距离朝鲜只隔了一条鸭绿江,最近的距离只有几十米,水性好的人,扎个猛子(游泳)就能游水到对岸。夜晚沿着鸭绿江行走,两岸的景象大相径庭,丹东这边高楼林立,霓虹绚烂,来自各地的游客在这里络绎不绝,我甚至见到了很多韩国旅游团特意在鸭绿江大桥下合影留念。赶上农历十五,月亮从江那边升起,对岸的朝鲜却很少有灯光,只能靠着依稀的月光分辨出大致的景象。分明是两个世界。


2015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韩国首尔出席中国旅游年闭幕式时曾表示,中韩国民互访有走亲戚看邻居的感觉。中国人欣赏韩国美食,将进口韩国参鸡汤并创造条件进口韩国泡菜。多说一句,如果想品尝正宗的韩餐,又不想折腾去朝鲜或者韩国,那么来延吉或者丹东是不错的选择。“牡丹峰,金达莱,三千里,金刚山,”等极具韩国朝鲜特色名字的饭店和娱乐场所,一定会让你产生错觉,仿佛置身国外。


我就快到站了,老徐很不舍得我下车,因为怕没人陪他喝酒聊天了,他告诉我说在俄罗斯的十三个月每天都是身边的几个工友在一起聊天,所有的话题都对着彼此说过无数次了,我是除了他那几个工友外,这十三个月跟他聊天的第一个人。


我和他告别,下车后,我回望车厢,他隔着玻璃在对我挥手。


关于苗奥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摄影教师。曾任东方早报,阜新日报摄影记者。任职记者期间,曾参与如2008北京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等多个重大新闻的采访拍摄。并在多家国内平面媒体发表摄影专题。曾获平遥国际摄影节新人奖,尼康全球摄影大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